主要从事复杂工况载荷下的结构安全评估、强化换热技术、聚变堆偏滤器设计研发等方面研究。2006年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2011年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曾在德、法和ITER国际组织从事博后、访问或者工作长达5年,2021年聘为研究员。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省部级人才计划2项;共发表SCI论文40多篇,第一/通讯作者20篇;申请发明专利17项,13项已授权。
荣誉奖励:
安徽省第十批省级引才计划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合肥市创新领军人才、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杰出审稿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中法蔡元培交流合作基金”、德国马普学会博士后奖学金
纵向项目:
2020.01-2023.12,中科院人才专项基金,“偏滤器强化传热技术研究”
2019.10-2025.05,国家发改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二级课题,“基于平板结构的内靶板结构设计”
2018.01-2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高功率H模运行下钨铜偏滤器靶板热疲劳累积损伤分析”
2014.01-2017.08,科技部ITER计划专项课题,“内部部件损伤模拟及寿命预测研究”
横向项目:
ITER国际合作项目,“ITER首期内部部件研制”
2019.06-2020.06,ITER国际合作项目,“ITER内部线圈结构安全分析
代表性论文:
Nucl. Fusion 61 (2021) 036009,第一/通讯作者
Nucl. Fusion 61 (2021) 036008,通讯作者
Nucl. Fusion 58 (2018) 066014,通讯作者
Nucl. Fusion 56 (2016) 026010,第二作者/学生第一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469 (2016) 120-124,通讯作者
代表性发明专利:
ZL202011247133.0,一种便于正面遥操作维护的聚变堆偏滤器结构,第一
ZL201911170077.2,一种便于控制表面成形精度的偏滤器支撑结构及装配方法,第一
ZL201510932989.4,一种基于高温熔盐冷却的聚变堆钨偏滤器结构设计,第一
ZL201410783106.3,一种在线远程封堵全位置管道内腔高真空漏孔的方法,第一
ZL201410437564.1,未来聚变堆偏滤器服役性能的现行实验平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