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聚变堆高热负荷偏滤器及堆芯部件的设计研发,主要聚焦:1)复杂稳态/瞬态热、电磁载荷作用下聚变堆高热负荷偏滤器的力学行为研究,2)面向聚变堆高热负荷偏滤器等极端工况需求的强化换热技术及传热机制研究,3)聚变堆偏滤器系统设计研发及热工系统安全分析。2006年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2011年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曾在德、法和ITER国际组织从事博后、访问或者工作长达5年,2021年聘为项目研究员,2023年聘为研究员、博导。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共发表SCI论文50多篇,第一/通讯作者26篇;申请发明专利19项,15项已授权。
荣誉奖励:
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安徽省第十批省级引才计划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合肥市创新领军人才,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杰出审稿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中法蔡元培交流合作基金”、德国马普学会博士后奖学金
纵向项目:
2022.01-2024.12,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聚变堆高热负荷偏滤器设计与结构安全”
2020.01-2023.12,中科院人才专项基金,“偏滤器强化传热技术研究”
2019.10-2025.05,国家发改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二级课题,“基于平板结构的内靶板结构设计”
2018.01-2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高功率H模运行下钨铜偏滤器靶板热疲劳累积损伤分析”
2014.01-2017.08,科技部ITER计划专项课题,“内部部件损伤模拟及寿命预测研究”
横向项目:
ITER国际合作项目,“ITER首期内部部件研制”
2019.06-2020.06,ITER国际合作项目,“ITER内部线圈结构安全分析”
代表性论文:
Nucl. Fusion 61 (2021) 036009,第一/通讯作者
Nucl. Fusion 61 (2021) 036008,通讯作者
Nucl. Fusion 58 (2018) 066014,通讯作者
Nucl. Fusion 56 (2016) 026010,第二作者/学生第一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469 (2016) 120-124,通讯作者
代表性发明专利:
ZL202011247133.0,一种便于正面遥操作维护的聚变堆偏滤器结构,第一
ZL201911170077.2,一种便于控制表面成形精度的偏滤器支撑结构及装配方法,第一
ZL201510932989.4,一种基于高温熔盐冷却的聚变堆钨偏滤器结构设计,第一
ZL201410783106.3,一种在线远程封堵全位置管道内腔高真空漏孔的方法,第一
ZL201410437564.1,未来聚变堆偏滤器服役性能的现行实验平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