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ITER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
发布日期:2019-09-24 浏览次数:1210
1985年,一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堆(简称ITER)”得以确立,其目标是要建造一个可持续燃烧的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堆以验证聚变反应堆的工程可行性。ITER计划独立于IAEA之外,由欧、美、日、俄四方共同承建,并于1998年完成了ITER的工程设计,预算造价约100亿美元。由于国内聚变研究政策的调整,美国曾于1998年退出ITER计划,但欧、日、俄三方仍然全力推进,2001年已完成新的设计及大部分部件与技术的研发。新的设计保留了ITER原设计的主要目标,经费却降至约46亿美元。2001年11月开始就ITER项目的实施进行谈判,主要内容包括:选址、费用、采购责任、管理和运行。
目前参与ITER计划谈判的七方中,除欧、日、俄外,加拿大于2001年6月加入ITER计划,后因ITER场址问题退出该计划。2003年2月18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ITER第八次政府间谈判会”上,美国宣布重新加入ITER计划,中国也同时宣布作为全权独立成员加入ITER计划。此后,韩国和印度分别于2003年6月和2005年12月加入ITER计划。
2003年12月20日,ITER各参与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讨论核聚变反应堆的选址问题。欧盟、中国和俄罗斯主张把反应堆建在法国的卡达拉什,而美国、韩国和日本则主张建在日本的六所村。因为没有选择加拿大作为反应堆候选国,加拿大政府随后宣布,由于缺乏资金退出该计划。至此,ITER的参与国只剩下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中国6方,并且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
2005年6月28日,国际热核反应堆(ITER)部长级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和韩国6个ITER计划谈判参与国再次讨论了ITER场址问题。由于欧盟和日本在场址问题上的争执,ITER场址一直未能确定下来,经过长达1年多的谈判,6个计划参与国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确定法国的卡达拉什为ITER计划场址,并签署了联合宣言。
2006年5月23日,国际热核反应堆(ITER)第3部长级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5月24日上午,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韩国、日本和印度等7方科技部长分别代表各国政府草签了《成立ITER国际组织联合实施ITER计划的协定》和《给ITER国际组织以特权与豁免的协定》,这标志着有关该计划场址选择、各国权利和义务、材料设备采购和分配等方面历时3年多的艰苦谈判终于基本结束。此外,参与各国完全平等地享有项目的所有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